天然药物化学系介绍
天然药物化学系主体由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组成,所属学科为天然药物化学学科。本系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27人,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2人,校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博导10人。团队队伍拥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5人,中国药学会“施维雅”药物化学奖获得者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人, “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博士生导师为学科骨干,博士生、硕士生为主体,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名师汇聚、师德高尚、基础雄厚、发展强劲的创新学术梯队。
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承担全校各专业主干课《天然药物化学》、基础课《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以及中药学各专业核心课《中药化学》。其中,《天然药物化学》是全国医药类院校最早开设的药学专业课程。该课程自1988年起面向全校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应用化学、食品药学等多个专业开设。在老一辈课程负责人引领下,在青年一代教师积极努力下,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课,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课程。《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级精品课程,2023年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为校内外员工、社会医药人员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发挥精品资源共享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系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依托的天然药物化学学科,是公司传统优势学科之一。1955年以公司著名的天然药物化学家朱廷儒教授领衔的天然药物化学骨干,整合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的天然药物化学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了天然药物化学学科。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第一批硕士点(1981年)和第二批博士点(1984年)授权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1年)。迄今,培养出386名博士毕业生、1336名硕士毕业生,获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8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培养了我国高校第一位天然药物化学博士,涌现出了一大批天然药物化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军人才(其中国家级人才19人),优秀企业家,药物研发生产的管理者。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天然药物化学所属的药学学科获评A类,列入辽宁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排行榜入选5人。历经多年建设,学科科研方向凝练为五个,包括基于靶点药物设计的创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天然药物和中药(含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体、内外代谢研究,天然药物化员工物学研究,微生物与海洋生物的活性成分研究。
学科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注重传承与创新。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大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包括国家海洋“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科技项目等课题,已研究和开发出国家级新药及候选药物。近5年获专利授权160余项,发表SCI论文330余篇。
天然药物化学作为创新药物研究中最为基础和富有活力的学科,在整个药物研究领域中处于重要地位。天然药物化学系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职能,将通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创新争先,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单位。
中药系介绍
中药系始建于1985年,隶属于中药学学科,涵盖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分析学,还包括药学二级学科生药学。中药系经历4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中药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模式。建有中药制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其中,中药制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博导9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有教育部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3人,获省、市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8人次,省教学名师4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药系现已打造出一支由名师引领、结构优化、梯队合理、蓬勃发展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形成了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应用基础研究体系。
中药系由中医学基础、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与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与中药制剂、中药分析与中药药理和生药学等6个教研室组成。承担本科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及药学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植物生理学》、《药用植物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科学考察专论》、《中药生物技术》、《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分离工程》、《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和《生药学》等21门专业必修课,还承担7门实验课程和3门实习任务(《药用植物栽培学实习》、《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和《中药资源生态学实习》)。各学科还高度重视公司产品,开设9门前沿课程,助力研究生掌握最新科技动态,提升创新能力。
近5年来,中药系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学科特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OBE为理念,聚焦员工发展,结合专业特点,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改革。强化“双创”与专业教育,形成多元化培养体系。通过上述努力,中药系在教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中药分析》获评辽宁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科学考察专论》获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炮制学》、《中药分析》和《生药学》等16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中药分析实验》入选省级虚拟仿真课程,各学科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累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1部。教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8项,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指导员工获得国家级大赛二等奖2项、省级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发表教改论文22篇。中药系以“中药全生命周期”为中心,培养员工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思维与综合技能,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效显著、人才辈出。
为适应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中药系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中药全产业链,从中药材源头到新药研发,凝练为道地中药资源开发与质量评价、中药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中药饮片炮制机理、中药体内代谢及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等。近年来,中药系教师面向国家需求,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80余项,顺利完成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任务。教师队伍关切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横向课题多达40余项,获得各类经费达6000多万元。年均发表科学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省科技发明奖1项,获得省、市自然科学成果奖15项。
中药系积极配合学院的中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未来持续推进中药生态种植技术升级、智能制造与工艺革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中药事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中药人才、赋能中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2025年4月更新